“当稻浪与朝鲜族歌声交织”
“当村史老照片照见岁月脚印”
“悄然生长的产业与乡愁”
……

延边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学生参观光东村村史馆(王丁然/摄)
“以前靠天吃饭,如今靠景吃饭!”光东村村委会的笑声回荡在八月稻香里,延边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振乡村,兴吉疆”实践团的镜头定格在这一瞬,也成了“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最动人的画面。
2025年8月初,当大巴驶进吉林省和龙市光东村,青年学子们第一眼看到的是连片的稻浪与斑斓的朝鲜族瓦檐。可镜头拉近,延边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的学生们发现:那些倚在廊桥下卖打糕的阿嬷、在民宿前台扫码的年轻人,眼光里仍藏着一段刚刚翻页的困难记忆。
这份藏在笑意里的故事,让实践团决定从脚下的黑土地问脉寻根——乡村振兴的火焰,究竟怎样在边疆村落悄悄点燃?

延边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学生与光东村村民进行交流(赵浛旭/摄)
走进光东村村史馆,一幅幅老照片、一件件旧实物静静陈列,见证了村庄从贫困到振兴的历史变迁。讲解员向同学们介绍了村子几十年来的变化:从20世纪依靠传统农业勉强维持生计,到如今通过产业转型实现人均收入大幅提高。“村子以前条件差,年轻人都外出打工,现在村里旅游产业做起来了,返乡的人越来越多。”村委会工作人员的话,让同学们对乡村发展的动力有了更直观的理解。
在水稻博物馆里,团队成员与科研人员展开交流,了解现代水稻杂交技术的应用和推广。科研人员正演示水稻新品种的培育方法,一名实践团成员仔细观察后说道:“农业科研并不是实验室里的孤立工作,它和农民的生活、粮食安全、国家战略紧密相连。”这种现场调研让学生们体会到学科知识与现实需求的结合。
调研中,青年学子们还主动走向田间地头,与农户面对面交流。“今年收成怎么样?和往年相比有什么变化?”“现在种地和以前最大的不同是什么?”带着问题,团队成员认真聆听农民的讲述。一位正在检查稻田的村民笑着说:“这几年机械化普及,种地轻快多了,村里旅游也带来新机会,收入比以前翻了好几倍。”淳朴的话语背后,是乡村振兴战略在基层落地生根的真实写照。
“奋斗的故事!”
“生动的数据!”
在与村民的交流中,实践团还关注到农户分红情况以及乡镇企业的发展。企业员工介绍说,近年来随着游客增多,相关的农产品加工和民宿经营不断壮大,不少家庭直接受益于此。团队成员记录下数据,并整理出调研材料,准备转化为更系统的分析报告。

延边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学生观察科研人员进行水稻杂交工作(赵浛旭/摄)
延边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振乡村,兴吉疆”团队发挥专业优势,把田野数据带回实验室,把课堂公式写进村史馆,为边疆乡村振兴探索提供了新的青春注脚。而这一场来自高校的奔赴,也正在为黑土地与青年成长增添深沉的重量。
中国吉林网吉刻APP
记者张植塽
编辑: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