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杭州金先生的遭遇,有点像黑色幽默:花87万元办的健身卡,一个人需要300年才能消费完。这看似荒诞的交易背后,隐藏着一个精心设计的骗局:销售人员称这些卡可以双倍转卖,若两个月内卖不出去就全额退款。承诺兑现的日子到来时,金先生才发现自己早已落入圈套。
商家不仅虚构了稳赚不赔的谎言,还利用了金先生会员的信任关系。熟人的信任,正在被利用。湖北三名高中生结伴离家后失联,多地出现“同学群”集体应聘被骗,都是利用熟人带熟人的方式。这警惕人们,熟人介绍的信任模式,有可能是一种陷阱。
曾有一段时间,老年人群体成为被骗的主要对象,但后来发现,年轻人正成为诈骗的主要目标。湖北2024年电诈警情数据分析显示,60后占比仅为3.89%,70后、80后和90后占比达到65.46%。日本今年上半年电诈损失近600亿日元,也多为年轻人中招。这警惕人们,年轻人如果防范意识不强,贪婪心理不改变,照样会陷入“杀猪盘”。
贪婪心理始终是诈骗的温床。无论是老年人被几个鸡蛋引诱,还是年轻人被高回报承诺吸引,本质上都是利用了人性的弱点。金先生的案例就是一个典型:如此“稳赚不赔”的买卖,为何员工自己不参与?契约书上还明确写着“会员权益无法转让”,这些漏洞很明显,只是被贪婪蒙蔽了双眼。
诈骗自古就有,现在手法日新月异,但万“骗”不离其宗,都在利用人们的贪婪心理。贪便宜、低投入高回报、不劳而获的心理,会让一个人走向扭曲,还容易陷入诈骗分子的圈套。有多大本事赚多大的钱、付出多少就拿多少回报、无功不受禄,这才是一个人在市场社会中应具有的道德素质,也是自己免受诈骗的最好绝缘体。
防范诈骗,需要的不是健身而是“健心”。注销内心的贪婪卡,放弃不切实际的发财幻想,安心踏实过好每一天,自然会练就一双识别骗子的“火眼金睛”。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评论员伍少安
编辑金妮
二审伍少安
三审蒋叶俊
编辑: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