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华阴长涧河,清风拂过碧波,与西岳华山遥相呼应。市民在亲水栈道散步,孩童在广场嬉戏,夜晚的霓虹灯下广场舞乐声与流水声交织——这幅“人水和谐”的图景,正是华阴市长涧河流域综合治理后的缩影。
曾经的长涧河因洪涝频发、生态退化,成为城市“污水沟”,如今蝶变为一条靓丽的“幸福河”,成为华阴市一道生态风景线。

破题“水患之痛”绘就“一河两岸”新蓝图
长涧河被誉为华阴的“母亲河”,全长29.4公里,流域面积118.6平方公里,发源于秦岭北麓,由华山峪、黄甫峪、杜峪三水汇流而成,自南向北穿城而过,最终注入渭河。
治理前,河道淤积严重,防洪能力仅能应对十年一遇的洪水。河堤破损、雨天难行,市民“避而远之”;特殊的地势条件,更让华阴面临“南有山洪、中有积水、北有倒灌”的防汛压力。
2017年,华阴市启动长涧河流域治理,项目总投资8.95亿元,新建堤防7.22公里,清淤疏浚4.02公里,建成两岸堤顶道路、滨河旅游大道、金水桥与观澜桥两座桥梁、七处亲水平台。2020年全面建成后,城区段防洪标准从十年一遇跃升至五十年一遇。配套建设的园区绿化、休憩游园、停车场设施,构建起“防洪安全、生态修复、景观提升、产业融合”的立体工程体系。

生态蝶变从“杂乱河滩”到“山水画卷”
如今,河道两岸建成生态廊道,亲水步道、跌水景观、休憩公园串联成网。2023年,长涧河等15条河流被命名为陕西省首批“幸福河湖”,成为“山、水、林、城融合”的城市名片。
市民王女士感慨:“过去怕水,现在每天沿河散步成了习惯。”河畔广场舞队、亲子游乐区日均吸引超千人,亲水空间重塑城市生活方式。
沿岸亲水栈道、景观平台、休闲广场等设施,成为市民“白天散步健身、夜晚打卡休闲”的网红地,“山影水径、流水潺潺”的诗意场景,更让“记得住乡愁”的承诺照进现实。
项目连通华山景区、中心城区与渭河生态区,形成“一河两岸”生态产业链,拉动旅游综合收入增长,推动土地增值,增加就业岗位,为全域旅游和市域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以水为脉擘画国际山水名城新篇章
换装变美后的长涧河,对华阴山水城庙融合发展意义重大。治理后,长涧河将华山游客留驻城区,带动西岳庙步行街、禧悦巷子等商业区发展。2019年全市旅游收入达95.6亿元,获“中国县域旅游竞争力百强县市”。
产业融合提速。沿河土地价值提升,就业岗位不断新增,2020年“地摊经济”火热,让夜间消费成经济新增长点。
据悉,华阴远期计划延伸长涧河治理经验,推进山前大峪口水库建设,打造“山河湖城一体”的国际山水生态文旅名城。
长涧河的蜕变,是华阴市“水润华阴、水美华阴、水富华阴”战略的生动实践。
如今的长涧河,以清水绿岸为底色,以城市文化为内涵,正不断丰富“山水城庙”融合格局,为打造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城市注入生态活力与人文温度。
水韵华阴,不止于治;山河入画,未来可期。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相关热词搜索:
编辑: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