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广电讯(全媒体记者魏俊通讯员任紫薇李益艳)今年以来,茅箭区武当路街道积极推进“办公做减法、服务做加法”社区阵地微改造,让曾经仅为居民办事的社区服务中心,变身成为居民们喜爱的“邻里客厅”。

早上九点,在茅箭区武当路街道三桥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居民散先格正在跟邻居们练太极,这个新改造的活动中心已成为他们日常休闲的好去处。散先格表示,早上打太极,周一周三周五下午唱歌曲,星期二星期四下午唱戏曲和豫剧,几乎整个星期都在这里。

三桥社区有居民一万余人,其中老年退休人口较多,居民对建设室内活动室的呼声很高。于是,社区将原本集中的办公空间拆分,改造成阅读书屋、共享花园托管角、书法室等。
茅箭区武当路街道三桥社区居委会副主任陈俊峰介绍,通过社区自筹、爱心企业和包联单位帮扶的方式解决了资金问题。从8月份开始,历时一个月,整个社区服务中心焕然一新。

这些“亲民小阵地”改造后,居民自发成立了志愿服务队,参与日常管理,还将自己创作的作品贡献出来,装扮活动室。
改造后,社区将政策宣传、矛盾调解、民生保障等服务“打包”,下沉到各个“微阵地”,不仅盘活了闲置资源,更拉近了社区与居民的距离。
陈俊峰介绍,他们把办公室变小,但服务的职能和效率并不减少,目的是给居民留出更多的活动空间,改造后居民来的次数多了,待的时间长了,同时还能及时收到居民的真实诉求,服务更精准。

同样,在铁三处社区,社区将原来的社区便民服务大厅进行改造,打造出室内活动室。
茅箭区武当路街道铁三处社区党委书记何继红说,办公区域变小了,但服务不打折,以前居民办事的时候才来,现在大家没事了都可以来坐一坐,聊一聊,离群众的距离更近了。

服务最大化,空间最小化。今年,茅箭区武当路街道通过整合闲置资源、挖掘小微空间,将政务服务、文化惠民、养老扶幼等功能精准嵌入社区肌理,不断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茅箭区武当路街道党工委宣传统战委员王玉超说,物理隔阂拆除了,心理距离才能拉近。目前街道已经有4个社区完成了改造,下一步,将在街道各村、社区推广“去行政化+功能嵌入”模式,让社区成为居民愿来、爱来、常来的幸福空间。
编辑:李晓静
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编辑: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