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双塔寺一社区的老旧居民楼里,总有一些温暖的身影,用日复一日的坚守,将陌生邻里变成亲密家人。78岁的史爱仪,就是这样一位“宝藏奶奶”。她头发花白,却精神矍铄;脚步或许有些蹒跚,却总能准时出现在邻里需要的地方。她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用细碎的善意,在社区里织出一张充满温度的“心纽带”。

图为史爱仪正在缝枕套
提起史爱仪,街坊邻里无不竖起大拇指。她把“帮助别人”当成日常,从不计较付出,也从不在意回报。社区组织志愿活动,她总是第一个报名;邻居家孩子没人接,她主动帮忙照看;楼道扶手脏了,她悄悄擦拭干净;谁家窗帘破了,她知道后便拿回家缝补……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史爱仪一做就是好多年。最令人动容的,是她对社区两位八十多岁孤寡老人的“专属守护”。这份守护,虽无关血缘,却蕴含着超越亲情的牵挂。
其中一位老人,儿女常年不在身边,独自生活多年。史爱仪得知情况后,便主动承担起照顾的责任。每天清晨买菜,她总会捎上老人爱吃的蔬菜和新鲜的豆制品;路过药店时,她会习惯性地停下脚步,仔细核对老人的常用药是否快吃完,记准药名和剂量,生怕出错。到了傍晚,她更是雷打不动地敲响老人的家门,“张大姐,今天吃饭了没?”一句句琐碎的问候,成了老人每天最安心的期盼。
今年夏天,天气格外炎热。史爱仪像往常一样去敲门,却迟迟没有回应。她预感不妙,急忙联系双塔寺一社区的工作人员一同打开房门,发现老人已安详离世。望着老人平静的面容,史爱仪红了眼眶。她随即联系老人的子女料理后事,直到一切安排妥当。“幸好我每天都来看看,她走的时候不孤单。”事后,史爱仪轻声说道,语气中带着惋惜,也藏着一丝慰藉。这份坚持数年的“每日敲门”,成了她与老人之间最温暖的约定,直至最后一刻也未曾缺席。
社区里还有另一位孤寡老人,性格内向,长期独居,常显得孤单落寞。史爱仪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主动成了老人的“专属玩伴”。每天早饭后,她都会准时出现在老人家门口,挽着老人的胳膊,陪她在小区里慢慢散步。她们聊家常,说新鲜事,从春日的花开聊到秋日的叶落,从街头趣事聊到年轻时的回忆。夕阳下,两个蹒跚的身影相互依偎,成为社区里一道最治愈、最动人的风景。
史爱仪还有一双巧手,将对生活的热爱、对邻里的关怀,都倾注在一针一线中。不少邻居家的马桶套,都是她利用空闲时间钩织的。五颜六色的线团在她手中翻飞,变成实用又美观的小物件。送到邻居手中时,她总不忘笑着说:“拿着用,脏了我再给你钩新的。”谁家窗帘破了洞,谁家衣服脱了线,只要开口,她都爽快地接过来,戴上老花镜,坐在窗边细细缝补。针脚细密整齐,就像对待自己的物品一样用心。
如今,史爱仪即将迈入八十岁。岁月在她脸上留下痕迹,却未能放缓她助人的脚步。有人劝她:“史阿姨,您年纪大了,该好好歇歇,别总为别人操心。”她却笑着摆摆手:“我身子骨还硬朗,能帮衬邻里,看着大家平平安安、和和气气,我心里就高兴。”
没有慷慨激昂的宣言,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史爱仪用最朴素的行动,诠释着“远亲不如近邻”的真谛。在她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社区居民开始主动关心邻里,善意在街巷间传递,温暖在彼此心间流动。
编辑: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