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每一张泛黄的火车票,都是一段岁月的刻度。2025年9月30日后,纸质车票将正式退出历史舞台,但是那些被车票串联起的聚散、梦想与奔赴,早已刻进记忆深处。
从青年饱览祖国大地的车票,到铁路工作者经手的万千票据,再到老人珍藏半生的行程凭证,“纸票年华”系列报道通过不同视角,还原车票作为时代符号的温度与重量。
纸票会褪色,但故事永远鲜活。
9月30日,全国铁路将全面推行电子客票,陪伴了几代人远行与归来的纸质火车票,即将退出历史舞台。在这一时代转折点,我们遇见了林野——一位来自福建的基层工作者,也是一位用车票收藏青春、用故事温暖时光的人。
林野与火车票的缘分,始于大学毕业那年。“舍友老李离校前拿出一沓火车票,都是之前班上组织研学、考察时留下的。他说‘送给你留作纪念吧’。”林野笑着回忆,“我毫不犹豫收下了,随手放进眼镜盒里。”

林野与同学到南京写生
这一沓车票,不仅镌刻着朝气青年追逐真理的足迹,更是时光长河里最鲜活的印记。从浸润民国风韵的南京,到摩登现代的广州,再到藏有江南灵秀的邵武小城,每一处研学之地,都曾是林野专业探索的起点。

广州公园内,同学们在合照,林野在抓拍
从此,他开始了自己的车票收藏。几十张车票,摞起来是一段段人生的叠影:有大学全班赴外省写生调研的集体记忆,有工作后探亲访友的温情时刻,也有因公出差的匆忙印记。

林野在邵武考察村落古建时留下的影像资料
在众多车票中,2024年9月从苏州返回福建的那一张,被他视若珍宝。
那是一次跨越省份的奔赴。林野跟女友是在朋友组织的饭局上一见钟情,并迅速确立了恋爱关系的。当时,女孩回福州过年,可是春节后,她不得不返回张家港工作,除了节假日,两人只能分隔两地,饱受相思之苦。
“不能总是等着,我想是时候去找她了。”距离上一次见面已经过了半年之久,林野决定为两人定制一场相聚之旅,特意将地点选择到离女友较近的苏州。订酒店、排行程,林野说已经细致到“快不认识自己了”。女友从张家港赶来的路上花了两个小时,距离虽被低估,但相遇的喜悦远超预期。
“那次双向奔赴真的很快乐,让人短暂脱离繁琐工作带来的疲惫。”在苏州的相聚时光总是短暂,当林野执意要取一张纸质车票作纪念时,这场重逢已悄然接近尾声。
“我一直没有取票经历,操作时不断发微信询问她怎么取。”这张票,成为科技时代中一次笨拙而真挚的特殊仪式。
当被问及纸质车票退出历史舞台是否会舍不得,林野的回答理性而温和:“一半一半吧。”他坦言自己爱收集纪念品,但又常常丢三落四,“偶尔翻到它们,就会勾起许多回忆。”
在他看来,保存记忆的方式不止于车票。“购票软件会有记录,照片和视频也是很好的载体。”这是一种属于新一代的留念方式——更数字,更轻盈,但情感的分量并未减轻。
纸质车票即将隐入历史,但它所承载的故事从未褪色。正如林野的那一沓车票,它们不仅是乘车的凭证,更是青春的见证、情感的载体,是一个时代关于“抵达”与“离别”的集体记忆。
而告别月台票、红色软纸票、蓝色磁介质票……并不意味着告别回忆。只要还有渴望相遇的人、渴望抵达的远方,关于旅程的故事,永远会有新的方式被铭记。
欢迎读者朋友投稿至天眼新闻新浪微博、微信公众号,记录您和纸质车票的故事。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余宛璐
编辑杨羽
二审杨韬
三审田旻佳
编辑: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