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警张野的 “逆龄成长记”_全国资讯网(第一时间发布热点话题娱乐平台)

民警张野的 “逆龄成长记”


民警张野的 “逆龄成长记”

  2025-11-08 15:16:13     简体|繁體
http://m.993113.com/1098120.html

在吉林市公安局船营区德胜街道,有个身影走到哪儿都被人热络地打招呼:

孩子们叽叽喳喳地围上来喊“张妈”;

老人们热情地拉着她的手叫“闺女”;

居民、商户们见了她直道“张队”;

……

她是吉林市公安局船营区分局德胜派出所副所长张野。她原是一名机关“老民警”,却在45岁时“跨界”基层,用不到3年时间,把辖区变成了“家”,和群众们一起“过日子”,她成了群众心里的“定心丸”。

从“案头笔杆”到“街巷脚步”,磨破的袜子是最好“入职礼”

2023年6月,是张野警察生涯的“分水岭”。在此之前,她的工作是文件、报表册和会议室的投影幕;此后,她的战场变成了社区的砖瓦路、楼道的台阶和居民家的门扉,工作关键词从“案头笔杆”换成了“敲门走访”。

“最怕的不是累,是敲不开门、说不上话。”刚下沉社区时,这位习惯了案头工作的民警,面对的是居民疏离的眼神和紧闭的房门。为了摸清辖区情况,她带着女子警务队扎进街巷,一户户敲门、一家家唠嗑,每天步数最少也有20000步。有次走访到天黑,她回家才发现袜子磨破了,和老同事聊天时,她坦言:“袜子磨漏了,但情况摸透了。”

这句话后来成了警务队的“座右铭”,也成了她走进群众心里的“钥匙”。从最初入户时的客气婉拒,到后来走在路上总有人打招呼;从客气的“张警官”,到亲切的“张队”,她用脚步丈量信任,用真心化解距离。不到半年,越来越多居民主动加入治安防控——楼道有陌生面孔,楼长第一时间告知;小区有安全隐患,大爷大妈及时提醒,“警民一条心”在4.2平方公里的辖区里扎下了根。

从“摸着石头过河”到“全市推广”,“土办法”织密治理网

“咱这30多年的老楼,以前开门得蹚着杂物走,现在亮堂得让人心里得劲!”安顺小区7号楼楼长陈文波说起楼道卫生,语气里满是对张野的佩服。他是张野基层治理的“见证者”,更是她口中“最硬的底气”。

初到社区时,张野面对老旧小区物业瘫痪、居民矛盾频发的现状,犯起了难。80岁的老阿姨一句“让我这辈子住一回干净的小区”,更让她红了眼。

“等靠不是办法,得自己动手!”没有基层治理经验的她,硬生生琢磨出“最小单元自治法”。

张野先从一栋楼的单个单元着手,联合社区工作人员挨家敲门劝大家一起动手。她自己掏钱买清洁工具,带着居民刷楼道、修防盗门,还准备了小礼品、荣誉证书鼓励大家。没多久,原本又脏又乱的楼道变亮了,锈迹斑斑的防盗门换新了,其他单元、整个小区都跟着学,居民自发组建了维修队、卫生队,单元门前曾经的“垃圾山”变成了小花坛,争吵声换成了笑声,“共同看好自己的门”“谁家有事大家帮”的理念,就这样在邻里间扎了根。

这个看似“土气”的办法,后来在吉林市51个老旧小区推广,张野5次登台分享经验。

解决了老楼的事,张野又牵头搞起“六队群防联动”:50名网格员当“眼睛”,70名楼长单元长做“楼蓝巡逻队”,100名老年歌舞队员化身“晚霞巡逻队”,200多位“织心妈妈”互帮互助,还有退休老党员、商户联盟加入。六支队伍像一张网,把触角伸到每家每户——房门敲不开有人帮,安全防范有人宣,矛盾纠纷有人解。慢慢地,辖区上下水通了,噪音没了,婆媳、邻里关系也和睦了,连破案线索都多了,目前六支队伍已协助破获案件30多起。

从“法治副校长”到1600个孩子的“张妈”

11月4日正午,吉林市船营区第二十五小学西校区的操场格外热闹。张野刚走进校门,孩子们就像一群小麻雀似的围上来,齐声喊着“张妈”,拉着她的衣角,叽叽喳喳地聊起天。这所距警务室100米左右的学校,是张野心里最牵挂的“责任田”。

作为学校的法治副校长,张野没讲过一堂枯燥的法条课,反倒把普法变成了“午餐时光”,每天中午走进校园,用讲故事的方式给孩子们讲法律,将发生日常生活中的小矛盾及处理方法编成情景剧演给孩子们看,把法律知识像种子一样播进孩子们心里,是张野开启“蒲公英”普法的日常。

她在学校一楼设立了“警察妈妈信箱”,孩子们的困惑、心愿都写在纸条上:“爸妈离婚了我该怎么办”“读书节想请您来加油”,她一一回应,上门走访,还牵头“彩虹守护计划”,建“青少年网络安全驿站”,联系爱心企业给贫困孩子捐物。如今,辖区校园实现“零欺凌、零诈骗、零隐患”。张野从源头上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做法,被吉林市公安局党委充分认可,被冠以“警花护苗”行动在全市公安机关推广,近500名女警参与进来,帮扶55名未成年人,全市涉未成年人警情、违法犯罪数分别下降27%、33%。

一团毛线“织”出了邻里深情

“姑娘你看,这个小狗毛衣送给你。”一个寻常的午后,社区居民王大妈举着一件宠物的毛织品送给路过的张野。这个偶然的瞬间,意外编织出一个温暖的故事。

看到大妈们对手工的热爱,张野灵机一动,自掏腰包买了几大包七彩毛线,在警务室支起“编织角”,还办了场钩织大赛。起初只有七八个“绣娘”敢来,没想到越办越火,如今成了200多人的“织心妈妈”团队,场地也越换越大。

每月的“作品展”上,张奶奶钩的向日葵、单亲妈妈小丽做的卡通钥匙扣,都骄傲地摆在警务室的展示架上,成了社区里的“网红展品”。

如今,在“织心妈妈”团队负责人宫秀晶的运营下,“妈妈们”的作品不仅卖到了北京、上海,还通过电商飘到了欧美,更动人的是,曾经为楼道堆物吵架的邻居,现在凑在一起缠毛线;爱较真的张阿姨,成了团队里最出色的“质检员”。一团团毛线,不仅织出了收入,更缠紧了邻里情,让陌生的邻居变成了互帮互助的“一家人”。

藏蓝初心,在接力中延续

今年夏天,张野所在的女子警务队送走了一批老队员,迎来了新一批年轻队员。

新队员们看到孩子们追着张野喊“张妈”,听着居民和张野聊家长里短,她们突然就懂了“基层民警”这四个字的重量。

如今,张野把一串沉甸甸的钥匙交到她们手里——有“警察妈妈信箱”的钥匙,也有社区矛盾调解室的钥匙。“别急着干事,先学着‘唠嗑’,把每家的情况摸透,比啥都重要。”

张野带着她们走街巷、认居民,教她们记“民情台账”:哪家老人独居、哪家孩子放学没人接、哪家商户有安全隐患,都一笔一划写清楚;教她们调解矛盾的“秘诀”:先递杯热水、再听心里话,比讲十句大道理都管用。

张野看着她们忙碌的身影,常常想起曾经的自己——同样带着忐忑走进社区,同样在磨破袜子的走访中摸清民情,同样在群众的笑容里践行初心。

记者手记:

最动人的成长,是让温暖延续。

11月的吉林市微冷。

初见张野时,她正在给参观者讲述她的工作。短发、警装,干练利落,说起辖区的人和事,如数家珍。

警务室的每一处都藏着故事。

角落的展架上摆着“织心妈妈”们的钩织作品;墙上,贴满孩子们写给“张妈”的信;照片墙上,张野与辖区群众互动的画面格外暖。

“以前在机关,觉得把案头工作做好就够了;现在才知道,群众的笑容,才是最实在的业绩,把这份温暖传下去,才是真的‘成长’。”聊起这不到3年的基层时光,张野的语气里满是笃定。

从24年的机关“老民警”,到基层“新手”,张野的“逆龄成长”,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有日复一日的坚守。

磨破袜子摸清的民情,用毛线织紧的民心,把孩子护在身后的执着,都化作了藏蓝警服下最动人的初心。

如今,

这颗初心正在年轻队员的身上延续……

中国吉林网吉刻新闻记者彭绅

受访者供图

部分图片为资料图片



编辑: 来源:

分享到:

  • 上一篇
    下一篇

  • 最新动态|成功案例|一览天下|尽收眼底

    全国资讯网(第一时间发布热点话题娱乐平台)
    手机查看(二维码扫一扫)

    全国资讯网,分享全球新闻、热点资讯的实事报道门户,即时提供实用的致富创业项目、资讯新闻、金融投资、竞技游戏、健康教育、电商直播、微商指南、生活常识、公正的项目评鉴,实用性佳、内容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