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网11月3日讯秋深时节,阴雨连绵,本应洋溢着丰收欢笑的田野,却因持续的降雨而面临严峻挑战。田间泥泞不堪,传统轮式收割机寸步难行,成熟的玉米如不及时抢收,随时可能霉变发芽,一年的辛劳将大打折扣。面对这一紧迫形势,济南市莱芜区口镇街道坚持党建引领,迅速将组织优势转化为应对危机的强大行动力,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冲锋在前,一场与天争时、确保颗粒归仓的秋粮保卫战在泥泞的田野间全面打响。
多方协同,打通抢收“快车道”。面对持续阴雨与田间泥泞导致传统农机无法下地的困境,口镇街道党组织迅速靠前指挥、科学调度。在精准掌握各村的抢收难点后,街道党工委立即将工作重心转向协调引进履带式收割机,成功引导安太农机合作社投入280多万元购置18台履带式收割机和2台移动式粮食烘干机,并协调申陈村合作社引进2台同类型设备。这些“铁牛”由党组织统一调度,被迅速部署至最需要的地块划片作业,形成了高效的抢收矩阵。在此过程中,街道党工委充分发挥统领作用,将村“两委”、党员骨干、农机合作社、公益岗位等力量凝聚成目标一致、行动协同的攻坚队伍。党建引领下的多方协同,不仅为打通抢收“最后一公里”提供了坚强组织保障,确保了总面积5900余亩的村集体经营田能按计划完成抢收,更有效降低了灾害损失,在实战中锤炼了队伍,交出了一份保障粮食安全与农民利益的满意答卷。

党员冲锋,“铁牛”夜战彰显为民“赤子心”。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在郭家镇村的玉米地里,济南市莱芜区口镇街道郭家镇党支部书记郭纪强已经连续多日坚守在抢收一线。深夜12点,这片土地依然灯火通明,两台履带式收割机在泥泞中轰鸣作业,装载机、重型货车协同配合,构成了一幅动人的深夜抢收图。“多亏了合作社的履带式收割机,”郭纪强的声音虽然疲惫却充满信心,“从早上8点干到现在,已经收了约70吨玉米。剩下的500多亩,三天内就能收完。”这灯火不眠的夜晚,正是基层党员干部践行初心使命的最真实写照。他们不仅是指挥员,更是战斗员和服务员,协调机械、联系销路、安抚农户,确保抢收工作有序、高效推进,将党组织的温暖与力量,直接传递到田间地头和群众心中。


科技赋能,烘干晾晒筑牢粮食“安全网”。抢收是第一步,如何确保抢收下来的湿粮不霉变、不发芽,同样是一场硬仗。口镇街道党组织深谋远虑,同步打出了一套“抢收+烘干+晾晒”的组合拳。在青石桥村,街道协调设立了口镇目前规模最大的粮食烘干点,两台大型粮食烘干机昼夜不停地运转,每日可处理高达80吨玉米。与此同时,设置在赵家村的移动式粮食烘干机也全力开动,每10小时就能处理10吨玉米,通过连续作业能将玉米含水量从较高水平降至20%以下的安全标准,有效锁住了粮食品质。对于不具备立即烘干条件的农户,街道未雨绸缪,已统一为村民规划了多处粮食集中晾晒点。这套由党组织主导构建的“及时烘、有序晒”产后保障体系,彻底解决了农民“收到家、没处放”的后顾之忧,牢牢筑起了秋粮归仓后的最后一道安全防线。(通讯员尹莹)
鲁网济东频道热线:0531-76122110
责任编辑:孟昊天
编辑: 来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