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省市上市公司数量排名:广东884 家居首 头部企业带动效应显著_全国资讯网(第一时间发布热点话题娱乐平台)

31省市上市公司数量排名:广东884 家居首 头部企业带动效应显著


31省市上市公司数量排名:广东884 家居首 头部企业带动效应显著

  2025-10-05 21:19:19     简体|繁體
http://m.993113.com/1092643.html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来源:数据GO

数据截止时间:2025年10月1日

从31省市上市公司相关数据来看,区域间资本市场发展与企业规模呈现明显差异:

1.上市公司数量:沿海经济带领跑

广东(884家)、浙江(727家)、江苏(713家)稳居数量前三,体现东部沿海地区经济活跃度高、企业资本化程度深的优势;北京(476家)、上海(449家)作为直辖市,依托总部经济与金融中心地位,数量也位居前列。而青海(10家)、宁夏(16家)、西藏(22家)等西部或欠发达地区数量偏少,反映区域经济基础与资本市场参与度的差距。

2.总市值与平均值:头部企业带动效应显著

总市值

北京以311230亿元居首,背后是大量央企、头部科技企业的支撑;广东总市值近20万亿,依托庞大的企业基数形成规模优势。

平均值

北京(654亿元)、贵州(614亿元)遥遥领先,说明两地上市公司整体规模大(北京靠龙头企业“拔高”,贵州则依赖少数高市值龙头);上海(260亿元)、天津(265亿元)等直辖市平均值也较高,体现区域内企业的整体质量。反观吉林(89亿元)、广西(85亿元)等,平均值偏低,反映企业平均规模偏小。

3.极值(最大值、最小值):龙头与尾部企业的分化

最大值

北京(26018亿元)、福建(18338亿元)、贵州(18083亿元)等省市有“超大型”上市公司,对区域总市值拉动明显,体现龙头企业的产业集聚与资本影响力。

最小值

福建最小值仅1亿元,是全国最低,说明当地存在规模极小的上市公司;海南(27亿元)、青海(25亿元)最小值相对较高,反映这些区域上市公司的“市值下限”更稳定。

从全国上市公司数量TOP50城市的数据来看,资本市场的城市层级与产业特征十分鲜明:

1.头部城市的“绝对引领”

北京、上海、深圳稳居数量与总市值前三,北京以476家上市公司、超31万亿总市值一骑绝尘,深圳(424家、12.8万亿)、上海(449家、11.7万亿)紧随其后。这三座城市依托总部经济、金融中心地位与科创资源,汇聚了大量央企、科技巨头与金融机构,既支撑了上市公司“数量规模”,也通过超级龙头(如北京单家公司最高市值2.6万亿、深圳1.3万亿)拉动总市值登顶,体现一线城市对资本与产业的“虹吸效应”。

2.新一线与强二线的“集群崛起”

长三角、珠三角的核心城市表现突出:杭州(232家)、苏州(225家)、广州(154家)等城市上市公司数量领先,且总市值、平均值(如杭州平均值146亿、苏州114亿)处于较高水平。这类城市依托制造业集群(如苏州的高端制造、佛山的家电产业)、新兴产业集聚(如杭州的互联网、无锡的新能源),形成“批量式”企业资本化,成为区域资本市场的“增长极”。

3.上市公司规模的“分化特征”

平均值维度

北京(654亿)、天津(265亿)、福州(269亿)等城市平均值显著高于其他城市,反映这些区域上市公司整体规模偏大(北京靠龙头“拔高”、福州依赖少数高市值企业);而泰州(58亿)、汕头(68亿)等平均值偏低,体现企业以中小型上市公司为主,规模层次相对单一。

极值维度

一线城市的“最大市值”(北京2.6万亿、深圳1.3万亿)大幅领先,凸显超级龙头的产业统治力;同时,福州最小值仅1亿(为TOP50城市最低),海口、温州等最小值在20亿以上,反映不同城市上市公司的“市值下限”差异——部分城市存在规模极小的上市公司,而部分城市上市公司的“基础规模”更稳定。

4.区域差异与中心城市效应

长三角城市(无锡、南京、宁波等)普遍数量多、总市值可观,是资本市场“最活跃板块”;中西部区域中心城市(成都、西安、郑州等)也凭借产业升级(如成都的电子信息、西安的硬科技)实现上市公司数量突破,但整体规模与东部沿海仍有差距。

从全国上市公司数量TOP50区县的数据来看,资本市场在区县层级的分化与产业逻辑十分清晰:

1.核心城区的“超强集聚力”

海淀区(167家)、浦东新区(158家)、南山区(143家)稳居数量前三。这类区域依托科创资源(如海淀的科技企业集群、南山的深圳科创带)或“金融+产业”深度融合(如浦东的金融中心定位与产业总部集聚),成为上市公司最密集的“核心引擎”,凸显核心城市核心区对创新企业、资本要素的超强吸附能力。

2.区域与市值的“双重分化”

区域分布差异

长三角(吴中区、江宁区等)、珠三角(宝安区、东莞等)的制造业强区,依托产业升级(高端制造、电子信息等赛道迭代)形成上市公司集群;北京西城区、东城区则凭借央企总部、金融机构集聚,成为“市值高地”(西城区总市值超13万亿、东城区超6.5万亿),体现总部经济与金融产业的市值拉动效应。

市值维度分化

平均值上,西城区(3172亿)、东城区(2515亿)、福田区(644亿)等大幅领先,反映区域内单个上市公司“体量极重”(多为央企、金融巨头);张家港市(67亿)、奉贤区(84亿)等平均值偏低,体现以中小型上市公司为主的规模特征。最大值方面,西城区(26018亿)、东城区(23344亿)的超级龙头(央企、大型金融机构)直接拉升市值上限,与部分区县“千亿以下龙头”形成鲜明差距。

3.发展路径的“多元逻辑”

海淀、南山走“科创驱动”路线,依靠大量科技企业(如独角兽、硬科技公司)资本化实现上市数量领先;浦东、宝安走“产业集群+资本赋能”路线,依托成熟产业基础(高端制造、电子信息等)孵化上市公司;江阴、张家港等传统工业强区则依靠制造业龙头维持上市企业数量,展现出“科创型”“产业型”“制造型”等不同区县的发展路径差异。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韦子蓉



编辑: 来源:

分享到:

  • 上一篇
    下一篇

  • 最新动态|成功案例|一览天下|尽收眼底

    全国资讯网(第一时间发布热点话题娱乐平台)
    手机查看(二维码扫一扫)

    全国资讯网,分享全球新闻、热点资讯的实事报道门户,即时提供实用的致富创业项目、资讯新闻、金融投资、竞技游戏、健康教育、电商直播、微商指南、生活常识、公正的项目评鉴,实用性佳、内容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