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中秋假期,雁荡山景区迎来客流高峰。记者从雁荡山管委会获悉,假期前三天,雁荡山功能区共接待游客37.37万人次,同比增长21.17%;门票收入808.01万元,同比增长30.16%。
不久前,这座名山刚从在智利召开的第11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大会上,捧回“世界地质公园最佳实践奖”。这一奖项每两年颁发一次,旨在表彰世界地质公园领域具有创新性的可持续发展实践,为全球229家世界地质公园提供可复制的成功经验。本次全球仅5家世界地质公园获奖,这也是浙江省内世界地质公园首次获得这份荣誉。
这座诞生于白垩纪时期的旧火山,汇聚了185处地质遗迹,共同记录下一亿多年来流纹质火山地貌演化的珍贵档案。
为何是雁荡山?站在这个节点,我们重新走近这位“地球历史的记录者”,看到了它的三重变化。
“长大了”
挺拔身姿中照见沧海桑田
科幻小说《三体》曾探讨一个问题:地球即将毁灭时,如何为人类文明写下永久的墓志铭?人们给出的答案是“把字刻在石头上”。看似天马行空,但从科学角度,岩石确实可以“诚实”地记录下地球演化进程中的重大事件,这也被看作地质公园存在的独特意义之一。
在世界地质公园的实践中,地质遗产保护可谓基石。此次雁荡山最直观的变化,便与遗产保护、科普教育紧密相关。
2005年,雁荡山地质公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地质公园”称号,由雁荡山、楠溪江、方山—长屿硐天三大园区组成,是首个以中生代火山地质地貌景观为主题的地质公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赞誉为“岩石、水流、生命的交响曲,世界一大奇观”。20年过去,此次获得最佳实践奖的同时,雁荡山世界地质公园因扩园面积超过原面积的10%而按要求重新申报世界地质公园,也在大会上成功获批。
从原来的298.8平方公里,扩大至462.8平方公里,除了将更多村社纳入园区,新增区域还涵盖了6处新发现地质遗迹和10处人文景观——从空间上看,雁荡山“变大了”;从时间维度看,它的年岁也“变长了”。
我们跟随雁荡山世界地质公园协调员卢琴飞,从雁荡山景区向东北行去,探访此次最具代表性的地质遗迹上保山景点。一路上,车窗外的崖嶂地貌逐渐有了变化,从柱状崖壁化为连绵不断的屏障状山体,如同一扇铺展开来的屏风。
仔细看,“屏风”中间有一条明显的分割线,上方是与雁荡山主景区一样的青绿色火山岩,下方则呈现出紫红色,是这次新发现的早期红层砂岩丹霞地貌。
岩石无声,但其独特的组合方式,“讲述”了从地壳伸展到火山爆发的全过程,补齐了雁荡山“成长”初期的故事——
1亿多年前,这里曾是一片汪洋。海洋里的砂砾等沉积物不断堆叠,形成了层层紧实的砂砾岩。随着地壳运动,海水退去,砂砾岩裸露于阳光下。其后,火山爆发,火山岩与碎屑覆盖在砂砾岩之上,共同勾勒出这面特殊的“屏风”。
行至上保山脚下,“故事”的更多细节铺陈于眼前。山谷中,巨石堆积,分布面积约300平方米。这些石头棱角突出,指尖的红层砂砾质感粗糙,切面上呈现出砂砾堆叠后清晰的纹路,如同石头的“年轮”。
“我们可以想象这里崩塌堆积的过程。”随着卢琴飞的讲述,眼前的山石仿佛动了起来。在以亿年计的时光里,崖壁在地震、流水等作用下被风化侵蚀,岩石崩落,最终堆积于溪谷之中。
这次的新发现,让雁荡山拥有了更加完整的地层演化序列,也将它的“年龄”向前延伸到了1.1亿年前,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年长”。
时间流动的痕迹就这样“刻”在了石头上。按照科学规律推测——雁荡山原有的景区土地之下,可能还埋藏着红层砂岩。而如果不加以干预,未来雁荡山的石块仍会不断落下,形成新的崩塌堆积地貌。
回程路上,卢琴飞讲起20年前自己刚到雁荡山工作时的故事。当时,景区缺少科学解释的标识牌,无论从业者还是普通游客,对地质公园都缺少认知。在大龙湫景区的一处“剪刀峰”,她常听到导游们戏说式的讲解“雁荡山的美景,都是靠这把剪刀剪出来的。”
“不能简单把雁荡山世界地质公园看作景区,我们在这里不只看风景、听故事,更能透过一山一石了解背后的科学原理、地质变迁。”卢琴飞说,这就是地质公园独特的地方。
“年轻了”
抓住新客流、新理念、新业态
在雁荡山方洞景区,一座连接方洞与灵岩景区的铁索桥横跨峡谷。“来,站这儿!背景刚好是岩石断层!”30多岁的本地人小赵热情地招呼朋友拍照。脚下是晃动的桥板,身后是地质奇观,这一刻,眼前的景象与小学春游时的记忆完美重叠。
这一次,他和朋友是专程奔索桥尽头的嵌入式洞穴餐厅云端拾光而来。这里是温州新晋网红打卡地,即使不用餐,游客们也乐意在悬空玻璃观景台排队,与悬崖合张影。
今年7月,餐厅迎来了两位特殊客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评估专家新名·阿津子和卡玛·帕特丽夏·萨尔曼·蒙特。看到年轻人扎堆交流的场景,专家们很惊喜。“这就是我们想看到的、朝气蓬勃的地质公园。”新名·阿津子说,这类业态做到了资源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平衡,值得推广。
“年岁”长了,但从客流、运营理念到业态种类,雁荡山正变得越来越年轻,这正是它成为最佳实践的重要原因之一。
虽然占据天然优势,但不少自然公园“靠山吃山”的模式正面临巨大挑战。雁荡山景区的发展也曾一度陷入瓶颈。2019年7月,文化和旅游部对雁荡山景区等6家5A级旅游景区予以通报批评,限期整改。2022年,尽管游客量维持在千万级别,但雁荡山的门票收入仅0.6亿元。相比之下,同年黄山风景区接待游客139.69万人,经营收入却达到20.75亿元。
“问题根源在于传统景区游览方式与有消费力的年轻游客需求不匹配。”温州市雁荡山管委会党委副书记、常务副主任王金法的分析一针见血,“那些年的雁荡山,确实显出了老态。”
转机发生在2023年。雁荡山启动“重振雄风三年行动计划”,全面推进游线重构、生态重修、文化重现等“六重行动”,方洞景区就是这场变革的试验田。
沿着半山腰的栈道行进,游客抬头可见松散的沉角砾集块岩,低头就能触摸密实的流纹岩。“过去这些洞穴被水泥浇筑,用钢材栏杆围挡隔出了小房间,成了卖茶叶蛋和矿泉水的地方。”王金法举起一张老照片。拆除水泥钢筋后,同样视角,看到的是截然不同的风景:头顶天然崖壁环绕,玻璃观景台最大限度减少了视野遮挡,游客能感受到风在石洞间穿梭。
这样的改变不仅吸引了年轻游客,更带动了本地青年回归。云端拾光餐厅内,大学刚毕业的颖颖就住在雁荡镇:“洞窟冬暖夏凉,既是工作,也是游客。”
人流量变化直观体现了试验效果:过去方洞景区黄金周客流高峰约6000人次,现在日常能破万,高峰期达1.6万人次。云端拾光餐厅一天的营业额,就超过了过去租给小摊贩的全年租金。
新模式已在雁荡山景区全面铺开,且业态种类越来越丰富:灵岩飞渡表演的观景台改造成了禅意十足的茶室;大龙湫景区正在盘活村民的老旧房屋,计划统一运营开设龙湫市集;灵岩景区则利用大自然的神奇造景作为背景,酝酿一场山水微演艺秀。
“更开放了”
与社区、校园建立“亲密关系”
在今年7月那场世界地质公园的评估考察中,有一个细节,一直留存在卢琴飞的脑海中。“这桃子太香太甜了!”保山景区门口的桃园里,盛夏的一口清甜征服了考察组专家的味蕾。
桃园的主人、上保村书记郑健云当时只觉得欢喜和骄傲,却没想到几个月后,他的桃子会因为身处扩园范围而增长“身价”。“生长在世界地质公园的生态环境更好,桃子在市场上会更受欢迎,已经有人来打听了。”郑健云和村里谋划进一步提升桃园的发展。
更开放,更包容,与周围环境形成紧密的良性循环。乡村桃农与雁荡山的关联,映射出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世界地质公园赋予的又一使命:区域可持续发展。
卢琴飞的另一个身份,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评估专家。在她看来,世界地质公园创立之初,核心目标是保护具有国际意义的地质遗迹。而随着深入开发,人们认识到,地质遗迹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所处的环境、生活在其中的群众,共同构成了生命共同体。“处理好世界地质公园的人地关系,成了全新使命。”
卡玛·帕特丽夏·萨尔曼·蒙特在实地考察时,对雁荡山有机整合多种要素,大幅提升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案例印象深刻。这激发了她对世界地质公园未来发展路径的思考:“我们能否与更多有知名度,能够体现地质、生态及民族民俗文化特色和科普科研价值的伙伴合作,从而实现对地质公园的引流?让更多人加入农产品加工与销售、产业经营与民生改善等方面的深度合作中,让地质公园最大化惠及大众。”
“这与我们一直践行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不谋而合。”王金法介绍,距雁荡山核心景区十余公里外的大荆镇,曾经因发展铸造业而“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因严重影响群众生活和地质公园的保护,当地对其实行了“淘汰拆除,集聚入园”,并挖掘大荆、雁荡等地作为中国铁皮石斛主产区和道地产区的优势,引入“铁枫堂”品牌,带动农户种植铁皮石斛。
社区的变化悄然发生。走进大荆镇平园村的“共富大棚”,180亩空间内,每年有超过1万人次的用工需求,仅临时用人工资结算就超百万元。村集体每年每亩可获得2000元分红,村民每年每亩有1200元的租赁收入。这一模式已推广至大荆镇及周边乡镇的1.3万亩铁皮石斛园。石斛酒、石斛面膜等200余种衍生品陆续上市,2024年,当地铁皮石斛全产业链产值突破60亿元,带动5万多农民增收致富。
当公园保护与群众生活深度绑定,世界地质公园便成了孩子们家门口的科普“博物馆”。
在乐清市雁荡镇第一小学,特色的“浓缩版地质学院”校本课程,为孩子们了解雁荡山打开了一扇窗。课上,科学教师汪榆鑫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实地采集凝灰岩、流纹岩等典型岩石标本。“从小置身于真实环境接受地球科学教育,孩子们现在都成了雁荡山的小代言人。”汪榆鑫说。(记者肖淙文周琳子)

编辑: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