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来,“预制菜”的喧嚣背后,关于“锅气”这个词,议论纷纷。“这菜有锅气!”成为当下食客对一家餐厅的最高评价。与此同时,朋友圈里晒出的不再是精致的摆盘,而是后厨灶火翻飞的短视频。大家对“锅气”的执着,正在重塑对餐饮行业的评价标准。
有数据显示,超过六成的消费者不愿在餐厅吃到预制菜,同时,有七成以上的“打工人”,每周下厨不超过三次……这其实是现代人关于吃饭的集体困局。仔细剖析不难发现,锅气,是预制菜与现做菜之间最大的区别,有“锅气”是老百姓对一顿好饭的朴素评价标准。
从化学角度解读,食材在高温铁锅中发生的美拉德反应和焦糖化反应,产生挥发性芳香物质,这就是“锅气”。然而,中国人对锅气的追求远非化学反应可以概括。在老百姓看来,有“锅气”,才是生活的品质和温度。《舌尖上的中国》之所以深受大众喜爱,正是因为它以美食见人生。老百姓追求的,是所有的人间至味里“色香味意形”兼备的多重享受。
中餐的精髓,就藏在“锅气”二字里。西方烹饪讲究精确到克的标准,中餐却依赖师傅的“手感”——火候的把握、颠勺的力度、下料的时机,这些都是无法量化的智慧。“锅气”,恰恰就是食物与火碰撞的瞬间,是锅铲与铁锅接触发出的独特节奏,是厨师手腕翻转间的烹饪技巧。“锅气”还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适度”原则。锅气不足则菜香不显,锅气过猛则易生焦苦。这种对平衡的追求,恰如中国人处世的中庸之道。
更重要的是,“锅气”承载着集体记忆的温度。中国人吃饭讲究趁热,要有“热乎劲儿”,而锅气背后,是饮食文化的情感底蕴。吃饭从来不是一件小事。它承载的不仅仅是碳水、脂肪和蛋白质,还有情绪与欲望。在“锅气”之下,是烟火,是团聚。一家人围坐餐桌,刚出锅的热气模糊了彼此的脸庞,这种场景比比皆是。如今我们追求“锅气”,寻找的不仅是美食,更是那种能抚慰肠胃、温暖人心的力量。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追求“锅气”,不是否定预制菜的价值。我们不排斥预制菜在提高效率、节约成本等方面的作用,而是认识到,在快节奏的当下,“锅气”的魅力在于它的不可复制性。“锅气”之所以珍贵,是因为它连接着特定时刻、特定的人与特定的情感。在追求效率的时代,我们依然愿意为了一锅热气腾腾的现炒菜多等一会儿——这或许就是生活仪式感的最朴素表达。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评论员尚宇杰
编辑金妮
二审伍少安
三审蒋叶俊
编辑: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