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稻浪芬芳弥漫坝区,刺梨金黄染透山野,蔬菜翠绿铺满田间,黔南的秋天以大地为纸、丰收为墨,绘就一幅最美的丰收画卷。
丰收,是山地农业的多彩答卷。黔南的丰收,是创新发展与自然馈赠的双向奔赴。收割机驰骋坝区稻田,高原“香米”晶莹剔透,诠释喀斯特山区发展“山地农业”的战略深意。全州60.17万亩刺梨压弯枝头,自动化生产线全速运转,刺梨产品运抵四方。沾着露珠的蔬菜早发深山坝区、夕至粤港澳大湾区,黔南农民笑语盈盈,满是“种得好更卖得好”的踏实。多年来,黔南精准聚焦“1+6”山地特色农业产业,推行“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散落耕地连成产业链“珍珠”,“小农户”对接“大市场”,“土特产”升级为“金名片”,山地农业局限被创新发展打破。
丰收,是科技赋能的生动实践。丰收背后,是科技创新与制度保障的同频共振。黔南以技术创新破产业发展瓶颈。从杂交水稻品种选育到现代种业科研硬件支撑体系构建,黔南人攥紧“良种芯片”,“藏粮于技”让丰收成色更足。刺梨生产加工从1.0工厂到5G智慧工厂,是一场生产力革命。蔬菜“四新”技术试验示范攻克技术难题,提升蔬菜品质和产量。电商平台搭建和冷链物流体系完善,让黔南优质山货走向全国市场。各项惠农政策落实,农业保险覆盖面扩大,稳了农民种地信心。
丰收,是农耕文明的代际传承。丰收节不仅是物质庆典,更是文化盛宴。黔南传统“稻鱼共生”稻田生态系统、“林下种养”立体模式,与现代生态农业理念契合。四月八、六月六、端节等民族丰收庆祝活动精彩纷呈,春茶开采节、枇杷节等丰收活动目不暇接。农产品变身旅游商品,农耕文化成为乡村旅游灵魂。这背后是黔南对传统农耕文明的坚守。这份传承启迪我们,乡村振兴动力藏在对土地的热爱与敬畏中。
丰收,是粮食安全的责任担当。丰收欢歌中,黔南人牢记饭碗要装自己粮食。黔南守好“粮食安全”底线,开展杂交水稻自主选育,推进粮油生产扩面增产,用优质稻米基地保障供给,以“良种芯片”筑牢安全屏障。这些成果体现黔南对“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的深刻理解。山地农业虽无平原广,却有寸土必耕的担当。
当丰收锣鼓响彻群山峻岭,我们看到的不只是稻谷满仓、刺梨盈筐,更是党的政策、科技创新、农耕文化与农民奋斗的四方合力,让黔南乡村焕发生机。春种秋收,体现道法自然规律,诠释“唯有辛勤耕耘,方能收获满满”的哲理。我们笃信,最好的丰收,永远是下一个春天播下的希望。
作者刘雪红
编辑金妮
二审伍少安
三审蒋叶俊
编辑: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