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我大为惊异的,是这西南山城里,苏浙沪气味之浓厚。在中华南北路,你时时可以听到道地的苏白甬白,乃至生硬的上海话。你可以看到有不少饭店以‘苏州’或‘上海’标明它的特性。”
“而在重庆屡见之‘乐露春’,则在贵阳也赫然存在。人们是喜欢家乡风味的,江南的理发匠、厨子、裁缝,居然‘远征’到西南的一角……”
这些文字,出自著名作家茅盾的散文《贵阳巡礼》,是抗战时期茅盾前往重庆途经贵阳时所写。

茅盾。资料图片
抗战前的贵阳是西南一个内陆小城,由于受地理、历史等多方面因素制约,发展相对落后。全面抗战爆发后,贵州成了大后方,沦陷区许多文化、教育、科研机构纷纷迁到贵州,难民也大量迁入,贵阳人口迅速增加。据《贵阳市志·教育志》记载,1941年7月1日,贵阳设市。
设市后的贵阳市政建设有了新发展。茅盾在文中记录了他当时的所见所感:“不用代贵阳吹牛,今天中华南路还有三层四层的洋房,但即使大多只得二层,可是单看那‘艺术化’的门面和装修(大概是什么未来派之类罢),谁还忍心说它‘土头土脑’?而况还有那么的大玻璃窗。这在一个少见玻璃的重庆客人看来委实是炫耀夺目的。”

贵阳老照片。资料图片
贵阳虽然不是抗日前线,但仍遭到日本飞机的袭击轰炸,其中以1939年2月4日的轰炸最为惨烈,史称“二四轰炸”。时隔几年后,茅盾来到贵阳,仍可见到日寇暴行带给贵阳的破坏,他在文中写道:“铜像台四周的街道显然吃过炸弹,至今仍见断垣败壁。”
抗战期间,贵阳各种文化社团大量涌现,还增设了电影院、图书馆、广播电台等文化设施。这些文化载体的发展,为党宣传进步思想和团结抗战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茅盾在散文中,描述了贵阳电影院当时的样子:电影院的内部虽然还不够讲究,但那门面堪称一句“富丽堂皇”,特别是装饰在大门上的百数十盏电灯,替贵阳的夜市生色不少。

收录《贵阳巡礼》的《茅盾选集》。
此外,茅盾在文中还提及了抗战进步力量遭到国民党反动派迫害和打击带来的影响,如“三家新书店在一夜间被封了以后,文化市场的空气更形凄凉。”寥寥数语,让人深感在国民党统治区开展抗日救亡运动的不易。
抗战期间,茅盾除了在途经贵州时写就《贵阳巡礼》等文章,还为《贵州日报》副刊《新垒》等供稿,助推了贵州抗战文学刊物创办。
在中共贵阳市委党史研究室宣教处处长李国中看来,茅盾《贵阳巡礼》一文记述他在贵阳中华路上的见闻,用文字为贵阳留下了难得的历史真实景象,对做好贵阳历史文化研究具有重要参考意义和价值。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文/陈曦
编辑/明雪
二审/赵相康
三审/黄蔚
编辑: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