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4月25日,思明区司法局联合思明区人民法院滨海人民法庭、思明区人社局,就一起涉及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的典型案件在曾厝垵社区居委会展开巡回审判。(本组图/市司法局提供)

同安区司法局利用普法集市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开展普法宣传。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张珺通讯员欧阳瑞丁)《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于5月20日起正式实施。日前,厦门市司法局迅速出台《关于贯彻落实民营经济促进法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措施》),从制度供给、法律服务、执法监督、政企沟通四大方面推出十条举措、57项具体项目措施,把法治建设的“硬支撑”转化为民营企业发展的获得感。
近日,记者在全市各地走访中看到,一项项干货满满的举措正在“落地开花”,让民营企业在法治化营商环境中安心发展、行稳致远。
制度供给夯实法治根基
制度供给是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的根本。市司法局在此次出台的《措施》中明确提出,要持续做好涉企立法项目的调研论证,广泛听取民营企业意见,推动立法更加精准、务实;同时,对现有涉企规范性文件开展动态清理,坚决废止、修改不合时宜的政策规定,确保民营经济促进法的各项规定在行政实践中得到全面、准确落实。
“市场准营承诺即入制的适用范围需要进一步明确。”“建议结合经营主体、企业高管的信用状况,确定能否适用承诺即入制。”今年7月,市司法局就《厦门经济特区市场准营承诺即入制规定(草案送审稿)》召开座谈会,不少民营企业代表提出意见、建议。近年来,我市司法行政机关把民营企业和行业商协会纳入立法全过程咨询和评估机制:在立项调研阶段,就通过召开听证会、论证会、企业座谈会,征求企业代表的意见建议;在立法实施后,还建立反馈回访和评估机制。
“政府立法倾听民营企业声音”制度化、机制化运作,让民营企业提前了解立法意图、增强政策适应性的同时,也有助于增强决策科学性,为高质量立法打下坚实基础。
“立法不仅要回应现实问题,更要预见未来发展趋势。”市司法局立法处负责人介绍,“通过制度化、常态化地听取企业声音,才能确保出台的每一项规定真正符合市场规律、贴合企业需求。”
记者了解到,通过立法调研、文件清理与企业参与立法机制的完善,厦门正以持续优化的涉企制度供给,为民营经济发展营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也让企业在制度框架下安心经营、轻装上阵。
法律服务让“有困难找法”更便捷
法律服务是民营企业感知法治温度的最直接环节。近年来,全市司法行政部门坚持“线上+线下”并行、“普法+服务”结合,从园区窗口到工业社区,从志愿服务团到智能平台,全面织密涉企法律服务网络,让企业遇到困难时“有人可问、问题可解、服务可达”,让“有困难找法”更便捷。
在湖里区企业服务中心,企业遇到的法律问题有了“一站式解决”的窗口。今年3月7日,湖里区企业服务中心设立法律服务专区,整合司法局、法院、生态环境、市场监管、人社等八个部门的服务,提供行政复议咨询、涉企行政执法监督、公证、信用修复等十项服务。“只要涉及法律法规的诉求,我们都能一窗受理、后台对接,避免企业‘多头跑’”,法律服务专区负责人说。
同样在今年3月,思明区司法局联合区法院等部门将巡回法庭开进了软件园二期,邀请互联网企业负责人旁听庭审,直观了解新业态用工风险。不久后,鹭江司法所“小鹭法律驿站”又在厦门首栋“亿元楼”开设“法律直通车”,针对直播、跨境电商等新兴领域企业经营中的法律风险问题进行宣讲。
前不久,在软件园二期举行的一场企业沙龙上,针对游戏企业投诉较多的问题,思明区司法局工作人员现场收集意见,两周后就连续推出“数据监控与数据安全”“网络游戏运营法律风险”两场专题讲座,帮助企业知风险、懂规避。这种“发现问题—座谈聚焦—专场解题”的快速反应闭环,受到企业欢迎。
“法律服务、普法宣传不能想当然,也不是‘一阵风’,需要我们把更多的工作做在背后。”市司法局相关负责人说,只有摸清企业的实际需求,才能取得实效。
在同安,以“企明星”为品牌的法律保障网络持续深入人心,变企业“找法”为“法在身边”。自2021年以来,同安区司法局牵头组建“司法+律所+法援+公证”的法律顾问志愿服务团,服务覆盖1000多家企业、20万名员工;同时将服务端口前置至工业集中区,设立“法律顾问联系点”,每月安排律师值班。
与此同时,全市司法行政机关还把民法典作为“护企宝典”,在园区、商会开展“以典护企”活动,用典型案例讲法条、释风险,把普法做在企业发展前端,帮助企业在成长沃土中增强法治免疫力。
执法监督规范与效率并行
“以前担心‘检查’没有标准,现在有了‘无事不扰清单’,做什么、怎么做一目了然,我们也能更关注经营本身。”湖里一家商贸企业负责人赵先生告诉记者。
今年上半年,厦门率先建立“无事不扰清单”,明确哪些情形不得随意执法检查,避免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造成干扰;“企业白名单”机制则对诚信守法的企业给予便利;“四张清单”(执法事项、自由裁量、轻微违法免罚、容错纠错)让企业面对执法更有底气。
据了解,以“清单化管理、精准化施策”为抓手,全市目前梳理确定涉企行政检查事项清单3559项、行政检查“白名单”企业16320家、“无事不扰”清单1287项,动态调整“重点监管”清单,做到“清单外无检查”,从源头上遏制随意检查。
今年上半年,全市开展行政检查案件量71129件,近60%执法部门行政检查数量同比大幅下降。全市各执法部门按年度计划开展“综合查一次”,数量居全省第一,累计为企业减少迎检次数4566次,企业用于配合检查的人力、时间成本大幅降低。
如今,在执法检查环节,“无事不扰”理念成为共识:减少不必要的检查,让企业安心经营。与此同时,此次《措施》提出实施“信用外出”机制,专门针对涉民营企业社区矫正对象面临的“经营性外出”难题提出解决办法——通过建立“信用外出”机制确保涉民营企业社矫对象经常性、紧急性外出经营活动顺利开展。“帮助解决了出差洽谈客户的大问题!”作为这项政策的首批受益者,海沧一家企业的负责人黄某说。
政企沟通畅通法商沟通交流渠道
今年,我市司法行政部门还依托“法商座谈会”平台,定期收集企业诉求,畅通政企沟通交流渠道;开通12348法律服务热线民营企业专线,选派精通税收、金融、知识产权、劳动与社会保障等专业领域的律师担任接线员,全年解答上千次企业咨询;推动12345政务热线涉企问题闭环办理,确保件件有落实。
“有针对性地出台举措,是厦门贯彻落实民营经济促进法的具体行动。”市司法局相关负责人说,“我们希望通过制度创新、服务提质和执法规范,把‘看得见的尊重’转化为‘摸得着的获得感’,让民营企业家能心无旁骛干事业。”
编辑: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