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这事儿必须从一盘鸡说起。
就那么一盘油光锃亮、瞅着就地道的湛江白切鸡,被端到了评委面前。
奥运冠军全红婵的哥哥全进华,这个朴实的广东汉子,正满怀期待地等着夸奖呢。
结果评委周晓燕,姿态倒是拿捏得稳稳的,夹起一块,小尝一口,然后,眉头一皱,俩字儿从嘴里蹦出来:“太老。”
轰!
演播室的空气仿佛被抽干了。
全进华脸上的笑,瞬间就跟退潮似的没了踪影。

那一刻,他捍卫的已经不是一道菜,而是他家那片果园,是他从小到大的味觉记忆,更是那只吃着谷物、溜达了足足180天才长成的走地鸡的“鸡生尊严”。
<p>这哪是评价,这是审判。
他几乎是本能地怼了回去:“他不是我们广东人!”好家伙,这一嗓子,直接把一档美食综艺的剧本给撕了。

什么温馨和谐,什么美食治愈,全扯淡。
现场直接升级成了南北饮食文化的“华山论剑”。
全进华那口音不咋标准的普通话,此刻却掷地有声,他开始给评委“上课”,掰扯着什么叫真正的白切鸡——皮要脆,肉得紧实,没养够日子的鸡,在我们湛江老家,那是上不了台面的。

这话翻译过来就是:您觉得好吃的“嫩”,在我们那儿叫“没味儿”,是糊弄外地人的玩意儿。
岳云鹏在边上急得,赶紧和稀泥,说一句“可能是当地的味道”,试图把这场突如其来的“事故”往文化差异上引。<
/p>
可全进华已经杀红了眼,他把话挑得更明了:“他可能喜欢30天、60天的那种嫩嫩的童子鸡,但那种鸡在我们广东,给我也不要!”你瞧,这事儿一下就从厨房里的小事,变成了文化阵地的大事。

一个在自家土地上拥有绝对话语权的地方标准,头一回在全国性的舞台上,跟那套所谓的“高级”“普适”的标准,撞了个满怀。
节目一播,互联网炸了。
诡异的是,没人骂全进华“情商低”或“输不起”,舆论的风向,几乎是一百八十度大转弯,齐刷刷地倒向了这个“硬刚”评委的冠军哥哥。
广东的网友们跟过年似的,纷纷掏出手机为老乡“撑腰”,什么“没养够120天的鸡在我们这连上桌的资格都没有”,什么“评委连粤菜的边儿都没摸着,评个寂寞”。

浙江卫视的评论区,据说直接被“攻陷”到关了闸。
这场景,比任何美食本身都更“下饭”。
其实这事儿特有意思。

它戳破了一个我们心照不宣的幻觉:总以为有那么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好”的标准。
无论是美食,还是别的什么。
评委们习惯了用一套话术体系——比如“入口即化”“鲜嫩多汁”——去丈量天下万物。
而全进华的白切鸡,恰恰是这个体系里的一个“异类”,它不跟你玩那套,它有自己的语言和逻辑。

这就像你非要让一个唱秦腔的去飙海豚音,然后批评他嗓子不够“通透”,这不滑稽吗?
央媒后来也下场了,发了篇文章,通篇不提鸡,但每个字都在聊这只鸡。
话说得很中庸,劝大伙儿“不要非此即彼”,要互相理解,互相尊重。

这话听着是挺官方,但里子里的意思谁都懂,它其实是在给那种高高在上、唯我独尊的“标准”敲警钟。
毕竟,当年四川火锅被外国评委说“太麻辣”,甜咸豆腐脑能吵上十年,说明这片土地上的味道,本来就是五花八门,谁也别想统一谁。
风波的中心,全进华本人倒显得比谁都淡定。
节目里被淘汰,转过头,人家就在网上乐呵呵地发起了白切鸡教程,拎着鸡,对着镜头仔细讲“我们湛江做法,骨头带血才是最正宗的”。

那一刻你突然觉得,他压根就没把那场比赛当回事。
他上节目,就像一个手艺人揣着自家的宝贝,想让大伙儿开开眼;别人不识货,他就掰开了揉碎了告诉你这宝贝好在哪。
至于那个输赢,那个名次,跟这只鸡比起来,算个啥?

说到底,岳云鹏那句无心之言——“可能是当地的味道”,反倒成了对整件事最精准的概括。
世界参差多态,味道本就该各有山头。
让湛江的鸡活在湛江的标准里,让评委的舌头活在他自己的经验里,大家相安无事,挺好。

非要用一把尺子量所有东西,那不是专业,那是霸道。
编辑: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