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观察到社区内仍有不少人对阿诺德的实力存在过度高估的现象,本文将结合数据与战术分析,探讨在团队整合的情境下,阿诺德的真实能力水平。
2016年10月25日,年仅18岁零18天的阿诺德首次代表利物浦一线队出场。
该场比赛为英格兰联赛杯(EFL Cup)第四轮对阵托特纳姆热刺。
斯图里奇梅开二度,助力利物浦以2:1战胜对手。此后,留寸头的阿诺德逐渐取代克莱因,成为主力右后卫。
作为利物浦青训出身的球员,阿诺德无疑是幸运的,他既拥有天赋,又得到了伯乐的赏识。
自16/17赛季起,19岁的阿诺德便稳固了主力位置。
若要评价阿诺德踢法的变化,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对应其不同时期的发型。
(1)第一阶段:寸头阿诺德——初露锋芒
16-17赛季,19岁的阿诺德彻底坐稳主力位置。在前场“红箭三侠”积极跑动的情况下,阿诺德与罗伯逊的边后卫插上进攻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尤其在18-19赛季(巅峰期),英超助攻榜前五中有两位利物浦球员,阿诺德与罗伯逊分别贡献了12次和11次助攻,位列第三(与埃里克森并列)和第五。
当时的利物浦战术简单明了,菲尔米诺回收创造空间,萨拉赫和马内进入肋部和中路禁区核心区域,两侧边后卫套边插上提供进攻宽度,中场球员横向拉开,衔接边锋与边后卫身后作为接应点。
阿诺德在那几个赛季的助攻中,60%来自右路传中,无论是底线还是禁区对角边缘;20%来自关键传球后的身后纵深过顶直塞或大范围转移;10%来自角球助攻。
起初,阿诺德的活动范围覆盖整个右路,而体能更佳的罗伯逊则更多参与折返跑动,甚至杀入禁区。
当时的阿诺德尚不满21岁,身体尚未完全发育成熟,体重约72kg,因此跑动和覆盖范围较大。尽管有维纳尔杜姆和法比尼奥的支持,但其防守硬度仍显不足,不过覆盖和回追能力达标。18-19赛季,阿诺德用经典的角球助攻帮助利物浦淘汰巴塞罗那。
这展现了他超越年龄的球商。作为利物浦青训的杰出代表,阿诺德当时被视为明日之星,尽管战术地位不高(更多作为战术零件存在),但在球迷中赢得了巨大尊重。
此时的阿诺德尚未显现明显短板。
(2)第二阶段:脏辫头阿诺德——防守困境
阿诺德的防守问题逐渐暴露,原因多方面,20-21赛季前半段初现端倪,后半段全面爆发,影响至今。这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
客观上,20-21赛季是利物浦球迷使用速效救心丸最多的赛季。相信许多球迷对那粒进球印象深刻:
正是这粒进球,帮助利物浦在中卫荒(一度由法比尼奥搭档亨德森组成中卫组合)的情况下,艰难进入前四。
客观第一点:由于中卫短缺,利物浦租借卡巴克并召回菲利普斯,同时用亨德森搭档法比尼奥两个中场球员客串中卫,这无疑放大了问题。
客观第二点:阿诺德与萨拉赫增肌。在21-22赛季,为增强对抗能力,阿诺德与萨拉赫均选择增肌,身高180cm的阿诺德体重从72kg增至78kg。
体重增加带来对抗优势的同时,也导致跑动不足。由于需要携带更大质量的身体,原本不快的启动速度变得更慢。萨拉赫与阿诺德同时增肌,导致右路跑动覆盖不足,启动速度不够,右路进攻变得站桩化。
尤其在维纳尔杜姆离队后的22/23赛季,缺乏最后一个肯跑且跑得动的球员提供机动性后,阿诺德所在的右路彻底沦为“66号公路”,成为英超左边锋找回信心的场所,阿诺德如同桩子般不断被过。
为应对中场人员不足,克洛普选择学习瓜迪奥拉,将阿诺德拉到中场后腰位置,激发其长传能力。
然而,问题随之而来:
与顶级控球后腰相比,阿诺德速度较慢,脚下盘带技术一般,缺乏后腰位置上的接球摆脱能力;
放在中前卫或前腰位置上,则浪费了其长传能力;
内收后所需的活动范围需靠跑动和速度覆盖,阿诺德缺乏速度,进一步放大了其防守问题。
主观上:
阿诺德在18/19赛季作为淘汰巴塞罗那、夺得欧冠冠军的功臣,在19-20赛季红军夺得首个英超冠军的过程中同样功不可没。作为利物浦青训的杰出代表和克洛普的爱徒,阿诺德的心态开始膨胀,出现博格巴化的倾向(不重视防守,追求潇洒的踢法)。
随后,阿诺德逐渐成为红军球迷熟悉的样子:
1)长传能力尚可,但传球过于随意,丢失球权过多,给后防带来压力;
2)注意力不集中,防守失位、漏人情况频发,某些情况下甚至放弃防守;
3)缺乏带球推进和摆脱能力,特点单一,仅长传能力突出。
这显得相当尴尬,由于技能单一,要发挥阿诺德的长传优势,需满足诸多前置条件:
1)进攻上需给予阿诺德球权,但需防止其传球随意被拦截反击,因此中场需加强人员配置;
2)阿诺德不具备组织后腰核心的接球摆脱能力,需为其安排搭档分担接球压力,并防止其接球被抢断反击;
3)防线需具备足够的抗压能力,保持专注,应对阿诺德的刀山球和突如其来的反击。
实际上,若满足第二条前置条件,则无需使用阿诺德。
斯洛特亦采取此策略:
(3)第三阶段——削发明志的边缘角色
斯洛特上任后,收回了自22/23赛季起给予阿诺德的核心地位和球权,转而使用老乡格拉芬贝赫替代,仅在部分场合让阿诺德内收到后腰位置接应。
使用格拉芬贝赫的原因简单明了:
(1)其防守正面拦截和对抗能力优于阿诺德,拥有190cm+的大身板,争顶和对抗均占优势;
(2)其出球成功率较高,不会过于随意丢失球权;
(3)在后腰位置接球时,面对人盯人高位压迫,其具备足够的意识提前观察,并有足够的技术在接球瞬间完成摆脱,持续持球推进。
队中有如此强援,阿诺德核心地位被削自然在情理之中。
然而,阿诺德曾踏足核心地位,回归边缘角色自然会有心理落差。
因此,他嘴上说着要求斯洛特严格要求自己,助其成为更好的球员。
离队原因则是追求“金球奖”……此解释虽可敷衍他人,但阿诺德自己或许也借此台阶下。
(4)阿诺德实力总结
不少球迷认为阿诺德传球出色,但实际上,其长传创造机会是建立在不足50%的传球成功率和场均12-16次丢失球权的基础上的。
与托尼克罗斯等殿堂级球员相比,阿诺德的长传能力尚显不足(注:托尼克罗斯曾在单赛季打出场均13次Prog Passes,且传球成功率高达90%)。
简而言之,阿诺德的长传能力可达B+级别,但其他技能均仅C-水平(防守技能F),却被捧为A级球星。
这也解释了为何在人才济济的英格兰国家队中,阿诺德多年来连首发名单都难以进入——南门虽被诟病,但仍是近20年来带队成绩最佳的主教练。
归根结底,阿诺德仅是一名「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球员。
编辑: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