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丽颖那头乍眼的粉毛,瞬间冲上热搜,说实话,我一开始也觉着忒没劲。可转念一琢磨,哎哟喂,这事儿背后,门道好像还挺深。
瞧见没,一个角儿换个头毛颜色,就能引得吃瓜群众蜂拥而至,这本身就挺耐人寻味的。一面儿,说明腕儿的影响力那是真杠杠的,一颦一笑都能牵动粉丝的心尖尖。另一面儿,也折射出大伙儿对精神食粮的渴求,茶余饭后总得有点嚼谷不是?

不过嘛,热搜底下,除了“姐姐绝美”的土拨鼠尖叫,也有那么几声不和谐的音符。有人酸溜溜地说,明星靠脸蛋吃饭太轻巧了,累死累活搬砖的人,反而囊中羞涩。这话儿听着扎心,可也是大实话。

演艺圈的吸金大法,向来是个谜。动不动就几千万的片酬,让平头百姓望尘莫及。当我们习以为常地把缘由归结为“市场规律”、“粉丝买单”时,是否忽略了这种扭曲的收入分配背后,金主爸爸的推波助澜?
资本家又不是活菩萨,他们砸钱力捧角儿,是为了赚得盆满钵满。粉丝经济,说穿了,就是把粉丝的情感投入变现成白花花的银子。明星成了待价而沽的商品,粉丝成了心甘情愿的韭菜。

可是,粉丝真就乐意被“割韭菜”吗?也未必见得。追星,对不少人来说,是一种情感上的慰藉,一种社交的敲门砖。瞧着自己稀罕的明星星光熠熠,他们也会跟着沾光,心里美滋滋的。
只不过,这种快乐和满足,往往带着一丝丝的不确定性。明星人设翻车的桥段,这些年还少见吗?一旦偶像光环褪色,粉丝的失落和恼火,也是无法估量的。

再说回赵丽颖的粉头发。有人觉得,这是一种破格,一种挑战。但也有人觉得,这不过是明星营销的一出戏码。毕竟,维系热度,才能守住摇钱树。

说白了,明星也是打工人。他们也得面对市场的严峻考验,也得绞尽脑汁地寻找新的增长点。染个头毛,发张自拍,都是工作流程的一部分。
可问题是,当所有的聚光灯都打在明星的桃色新闻上时,我们是否忽略了更要紧的事情?譬如,那些默默耕耘的科学家、工程师、教书匠,他们的心血,又有几人问津?

单拿赵丽颖这事儿来说,工作室的文案,营造出一种“逍遥自在”的氛围,可又有几个人能真正拥有这般洒脱?996、内卷、房贷,压得人抬不起头。所谓的“自由”,更多的是一种空中楼阁式的憧憬。
与坊间流传的认知相悖,明星的光鲜亮丽,并不能代表社会的普世幸福。恰恰相反,这种云泥之别的落差,反而会加剧焦虑和愤懑。

是以,追星可以,但别忘了抬头瞅瞅路。别把所有的希冀都付诸于他人,更要撸起袖子加油干,提升自己的价值,活出自己的精彩。
归根结底,赵丽颖的粉头发,不过是个导火索。它让我们窥见了娱乐圈的纸醉金迷,也让我们看到了社会分配的马太效应。与其艳羡别人的生活,不如脚踏实地,过好自己的烟火日常。毕竟,只有当我们自己变得更好,这世界才会变得更美丽。这道理,虽说老生常谈,但永远受用。
编辑: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