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栾海明
编者按:
劳动最光荣!在“五一”国际劳动节这个礼赞劳动的节日里,我们推出“致敬劳动者”策划,用文字、镜头去记录那一个个忙碌的身影。时代在变,奋斗的底色不变,爱岗敬业、创新创造,社会的每一次跨越和进步都凝结着无数劳动者的汗水和智慧。躬耕者,皆身披光芒。让我们一起致敬平凡,致敬不凡!

五月的晨光洒在山东省鲁北监狱高墙内的巡查道上,警徽在藏蓝色制服上熠熠生辉。5月1日清晨,四监区党支部书记、监区长张祥奎如往常一样整理着装、佩戴记录仪,快步走向执勤点。召集晨会部署任务,到逐项交接监舍巡查、罪犯教育等重点事项,张祥奎的“劳动节日程”与平时别无二致。正如鲁北监狱传承的“石榴红”精神,这群高墙守护者始终以深挖三尺的踏实、不为所动的专注,用脚步丈量平安的厚度。
高墙内外筑平安
在张祥奎眼中,每一名罪犯都有重塑人生的可能。31年里,他潜心教育改造,成功改造罪犯3000余名。
“你的后妈太混账了,她把我给你存的钱都裹走了,还要离婚,咱爷俩最后一次通话了,我出租车不开了,明天找她算账……”在一个寻常的夜晚,民警组织罪犯拨打亲情电话。罪犯刘某刚接通电话,话筒里就传来父亲近乎失控的怒吼。刘某心急如焚,还来不及劝说,通话便已结束。
张祥奎意识到事态严重性,迅速联系刘某家属,安抚其父亲情绪,并协调安排一场特殊的接见。一场发生在接见室里的法治教育课开始了。罪犯刘某把服刑期间学习的法律常识和处理矛盾方法详细地和父亲交流着,把父亲说得直点头。最终,父亲放弃了报复的念头,而刘某又可以安心服刑。
这位曾扬言“以暴制暴”的父亲,逢人便说:“我的法盲儿子在监狱学法了,依法办事就是好,真感谢鲁北监狱!”
这场危机的圆满化解,正是张祥奎长期坚持法律普及工作的缩影。他用实际行动证明,法治教育不仅能重塑服刑人员的价值观,更能成为连接高墙内外、化解社会矛盾的重要纽带。
枫桥新章写大爱
会见室里,一个男孩背着双腿骨折的女孩缓缓走入,这一幕引起了张祥奎的注意。经了解,女孩是罪犯李某的女儿。李某因邻里纠纷致人重伤入狱五年,期间家中噩耗不断:母亲和儿子因病离世,妻子精神失常后走失,女儿又因车祸双腿骨折。而这一切,狱中的李某此前全然不知。
面对李某性格孤僻、报复心强的特点,一场与时间赛跑的危机干预就此展开。张祥奎深知,若贸然告知李某家中变故,极可能引发其情绪崩溃,扰乱监管秩序;但若隐瞒实情,李某出狱后或因仇恨再次走上犯罪道路。“必须从根源上化解矛盾。”张祥奎果断行动。
在狱内,他平时特别关注李某,通过日常法律知识普及与心理疏导,为李某筑起理性与平和的心理防线。在狱外,张祥奎带领民警两赴郯城,与县、镇政府、司法及民政部门沟通协调制定出狱后的帮教方案。
在张祥奎的不懈努力下,李某最终放下了心中的仇恨。刑满释放后,他顺利回归家庭,融入社会,没有发生任何违法违规行为。这场跨越高墙内外的危机化解,不仅是张祥奎践行“枫桥经验”的生动体现,更是一名监狱人民警察守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有力见证。
警魂匠心育新生
“从来没想到我会成为罪犯,我是为了大家好啊!”曾经的村支书魏某声音里满是不甘与困惑。这个曾带领村民发家致富的带头人,因处理矛盾时的一时冲动,将自己送进了高墙。
初入监时,魏某陷入了深深的自我否定,整日沉默寡言、情绪低落。张祥奎敏锐察觉到他的心理状态,主动靠上去谈心,“你发展产业、带领村民致富,出发点是好的,但解决问题的方式错了”。


张祥奎组织开展专题研讨会,带领干警们复盘魏某的事件经过,逐条分析执法中的风险点:“管教工作不是简单的命令与服从,而是责任、良心与智慧的结合。面对特殊情况,我们要用制度规范行为,用专业知识化解矛盾。”
在张祥奎和干警们的努力下,魏某的心态悄然转变。他开始主动学习法律知识,积极参与监区活动。刑释前,魏某向干警们深深鞠躬,并送上一首自创的诗:“经纶满腹才学广,信手拈来即成章;管教有方得众望,威严之下藏善良。”短短几句,道尽了对干警们的感激。
这场发生在高墙内的教育,也让年轻干警们快速成长。如今,他们在处理复杂问题时多了几分沉稳与专业,将“法理情”相融合的工作方法运用得愈发娴熟。张祥奎常说:“每一次成功的改造,都是对社会和谐的一份贡献;每一名干警的成长,都是守护平安的坚实力量。”鲁北监狱的干警们正用专业与温情,书写着新时代监狱人民警察的责任与担当。
编辑: 来源: